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艺术教育创新性发展

添加时间:2023-10-7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艺术文化,推动中国特色艺术教育创新性发展,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始终不渝守住方向、守住立场、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艺术教育的守正要求我们深度挖掘、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的文化精髓。“以和为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灵魂,“天人合一”则代表了最高审美境界,贯穿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艺术发展,始终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融的永恒主题。因此,“以和为美”也成为中国特色艺术教育的核心和追求目标。这意味着我们的艺术院校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及其文化精髓有深刻认识和高度认同的艺术从业者。
艺术教育的守正,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将文艺服务人民大众的使命牢记于心,坚守人民至上的立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也一直是我党长期坚守的文艺基本方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德艺双馨,以德为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教育要遵循的原则,不论何时,我们的艺术教育都不能偏离这一原则。
艺术教育的守正,要求我们要有主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担当与使命意识。新时代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也要扎根中华大地,深入生产生活,通过艺术创作描绘新时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恢宏气象,书写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艺术史诗,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创新是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革,开辟新时代艺术教育的崭新境界。艺术教育的创新要求我们善于创造性转化传统艺术资源。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现代艺术教育的重要基石。传统艺术的发展不能止步于简单的复制,而需要根据时代变迁和群众需求,进行创造性的改进和提升。因此,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进程中,教师和学生不仅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艺术的形式、技巧、风格和内涵,还应善于运用群众创造的丰富、生动、鲜活的生产生活素材,结合现代艺术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和独特个性的新型艺术作品。
艺术教育的创新要求我们善于汲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的艺术灵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并积累了许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这些都为我们的艺术教育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创作素材。将这些创新成果融入艺术教育的整个过程,不仅可以提升艺术教育的实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积极选择反映和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主题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容,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和歌颂时代的艺术佳作。
艺术教育的创新要求我们善于借鉴和吸收来自不同文明的卓越艺术成就。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各个地区、民族、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都孕育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了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善于汲取其他文明创造的卓越艺术成果,是提升自身艺术水平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中华传统艺术也在不断吸纳、融合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传统。在当代社会,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艺术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要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我们需要拓宽视野,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其他文明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吸收外来艺术的精髓。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交流与互鉴中,我们才能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杰作。
总而言之,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价值相融合,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理念相结合,充分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丰富理论与实践,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做出贡献,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王小敏,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中国文化报